儿童按摩
 
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基础,以阴阳五行、脏腑经络等理论为指导的方法。,即用各种方法刺激穴位,使经络通畅,气血运行,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,治疗疾病,保健的目的。对腹泻、呕吐、消化不良、厌食、便秘、腹痛、脱肛、感冒、咳嗽、哮喘、发热、遗尿、夜啼、肌性斜颈、落枕、抽搐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,尤其对消化道疾病疗效更佳。
 
 1.乌龟尾巴
 
 
 
 位置:尾骨末端。
 
 操作:用大拇指或中指搓,称为搓你的龟尾巴。
 
 功能:调节大肠,消炎,止泻,通便。
 
 主治:腹泻、便秘、脱肛、遗尿。
 
 2.肺脂肪
 
 
 位置:
 
 第三胸椎棘突下缘旁1.5寸(第三胸椎和第四胸椎之间),
 
 属于足太阳膀胱经。
 
 操作:
 
 用两个拇指或中指摩擦舒菲的两侧,
 
 揉舒菲。
 
 两拇指从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推100次,
 
 分开推舒菲,或分开推肩胛骨。
 
 功能:
 
 益肺理气,止咳化痰。
 
 适应症:
 
 发烧、咳嗽和哮喘以及所有呼吸系统疾病。
 
 3.脊柱
 
 
 位置:
 
 脊椎骨从嚣张到强势是一条直线。
 
 操作:
 
 从上往下直推,叫推脊。
 
 从下往上揉捏叫做捏脊。
 
 捏3-5次,每3次提拉背部皮肤一次。
 
 这叫揉三分提一法。
 
 功能:
 
 调理阴阳,调理气血,调和脏腑,疏通经络,培养元气。
 
 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。
 
 适应症:
 
 发烧,抽搐,夜啼,营养不良,
 
 腹泻、呕吐、腹痛、便秘等
 
 4.舒天
 
 
 位置:
 
 肚脐旁2寸(约一指),左边一个,右边一个。
 
 操作:
 
 用食指和中指点击两侧的天枢穴,
 
 轻轻按摩50~100次。
 
 功能:
 
 舒天的大肠穴位,
 
 能疏通大肠,理气消积。
 
 提醒你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常用治疗方法。
 
 适应症:
 
 腹泻、腹胀、腹痛、便秘和消化功能障碍。
 
 5.腹部阴阳
 
 
 别名:腹部。
 
 位置:中脘穴,两侧下软肉。
 
 功能:健脾和胃,理气消食。
 
 适应症:
 
 腹痛、腹胀、肠鸣音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 
 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缓解便秘,逆时针按摩腹部可以止泻。
 
 6.钟山
 
 
 位置:
 
 在胸骨上,两乳头连线的中心,属于任脉。
 
 操作:
 
 中指在中间摩擦。
 
 拇指从穴位中间向两侧分椎骨,推入乳头中间。
 
 功能:
 
 钟山是气的交汇点,气在胸中。
 
 中间按摩可以宽胸理气,止咳化痰。
 
 适应症:
 
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、
 
 呕吐、呼吸困难、咳痰等症状。
 
 7、闭关六腑
 
 
 位置:
 
 在前臂尺侧,从肘关节到腕横纹有一条直线。
 
 操作:
 
 将拇指表面或食指和中指表面从肘部推至手腕,
 
 克制或推动六腑。
 
 功能:
 
 清热凉血解毒。
 
 适应症:
 
 全热综合症。
 
 高烧,口渴,痉挛,喉咙痛,
 
 鹅口疮(口腔的舌头上布满白斑,形状像鹅嘴),
 
 腮腺炎、大便干燥等。
 
 8、一窝风
 
 
 别名:外面一窝风。
 
 位置:
 
 手腕背面,手腕横纹中央。
 
 操作:
 
 搓手指就是搓一窝风。
 
 功能:
 
 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,止痹利关节。
 
 适应症:
 
 所有腹痛,感冒,
 
 关节痛,急慢痉挛。
 
 9.内劳宫
 
 
 位置:
 
 手掌中央,握拳弯曲手指时的中指,
 
 无名指中间是劳宫穴。
 
 操作:
 
 用中指揉搓,称之为劳宫。揉搓100-200次。
 
 功能:
 
 左揉汗,右泻心火,以除烦躁。
 
 适应症:
 
 发烧,烦渴,眼睛痛,
 
 牙龈糜烂、虚烦内热等。
 
 10.老龙
 
 
 位置:
 
 下一点在中指指甲根部的中间。
 
 操作:
 
 拇指捏就是捏老龙。
 
 功能:
 
 开窍退烧。
 
 适应症:
 
 突然昏厥、虚脱、气滞、心热、抽搐。
 
 1.小天堂之心
 
 
 别名:鱼与鱼之间的交合。
 
 位置:
 
 在大鱼际和小鱼际交界处的凹陷处。
 
 操作:
 
 用指尖揉一揉,掂量掂量你的小天心。
 
 大拇指捏,表示捏小天心。
 
 用中指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倒酒,称为捣小天心。
 
 功能:
 
 能清热、镇惊、利尿、明目。
 
 捣固可以安神,平复休克。
 
 适应症:
 
 惊风,抽搐,烦躁,小便赤涩,
 
 夜燥、目赤、肿痛、密不透风的痘痘等。
 
 12.手握阴阳
 
 
 位置:
 
 手掌和手腕上有水平条纹。也叫大横条。
 
 桡侧(拇指侧)为阳池,尺侧(小指侧)为阴池。
 
 操作:
 
 两拇指从掌腕横纹(总筋点)中心向两侧推,
 
 叫推大横条,也叫破阴阳,分阴阳。
 
 功能:
 
 平衡阴阳,调和气血,促进消食化滞。
 
 适应症:
 
 寒热,腹胀,腹泻,
 
 呕吐,消化不良,坐立不安。
 
 13.平板门
 
 
 位置:
 
 手掌大鱼际平面。
 
 操作:
 
 用拇指按压搓板门叫搓板门,
 
 顺时针或逆时针。
 
 从腕横纹向拇指根部推,称为从腕横纹向板门推。
 
 可以止呕。
 
 反之,叫做把木板门推到横条上,可以止泻。
 
 功能:
 
 健脾和胃,消食化滞。
 
 治疗乳汁不通,食欲不振。
 
 适应症:
 
 消化不良,腹胀,食欲不振,
 
 呕吐、腹泻、暖气等。
 
 14.五指节。
 
 
 位置:
 
 手背上,五指第一指间关节处。
 
 操作:
 
 用拇指指甲捏,称为捏五指关节,5~20次。
 
 用拇指和食指揉捏,称为指关节揉捏100~200次。
 
 功能:
 
 或者捏五个手指来保存能量,镇定神经,
 
 祛痰通窍,
 
 捏五指主要用于烦躁。
 
 适应症:
 
 焦虑、抽搐、咳嗽、痰多、腹痛等。
 
 15.四条横条纹(四条缝)。
 
 
 位置:
 
 掌面,食,中,无名,
 
 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。
 
 操作:
 
 儿童四指并拢,从食指横纹向小指横纹推进,
 
 推四横条纹。用拇指指甲捏,捏出四条横条。
 
 功能:
 
 清热除烦,散结行气,调理气血。
 
 治疗腹胀、营养不良和厌食。
 
 适应症:
 
 腹胀、营养不良、消化不良等。
 
 16.小水平条纹
 
 
 位置:
 
 在手掌面、中指环、小指、掌指关节、横纹。
 
 操作:
 
 用拇指指甲捏,意思是捏小横条纹。
 
 大拇指侧推,就是推小横条。
 
 功能:
 
 开胸,解郁,祛痰,生津。
 
 适应症:
 
 气管炎,百日咳,
 
 肺炎和所有呼吸系统疾病。
 
 17.手掌上有小的水平条纹。
 
 
 位置:
 
 手掌小指掌根下,尺侧掌侧头。
 
 操作:
 
 用中指或食指按揉,称为手掌小横纹。
 
 100~500次。
 
 功能:
 
 清热解郁,化痰止咳。
 
 适应症:
 
 常用于痰热气喘、口舌生疮、咳嗽流涎等。
 
 是治疗百日咳和肺炎的重点,
 
 对流涎严重的婴儿也有效。
 
 18、肾的顶端
 
 
 位置:
 
 在小指的顶端。
 
 操作:
 
 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,称为揉肾上。
 
 功能:
 
 揉肾上可收敛肾气,固表止汗。
 
 适应症:
 
 自汗或盗汗(白天或晚上出汗过多),
 
 开颅手术(指囟门是否要闭合)等。
 
 19.肩好
 
 
 位置:
 
 在脊椎和肩峰连线的中点,
 
 肩部肌肉属于足少阳胆经。
 
 操作:
 
 用拇指和中指对称地抬起肩膀,
 
 称好肩,一般扛5次;
 
 用手指按好肩膀,这叫按好肩膀,一般2分钟。
 
 功能:
 
 发汗解表,补益气血。
 
 适应症:
 
 感冒、昏厥、上肢运动不畅等。
 
 20.天竺骨
 
 
 位置:
 
 后发际线中间对准大椎穴。
 
 操作:
 
 用拇指或中指自上而下推,称为推天竺。
 
 或者用勺子蘸水从上到下刮。
 
 功能:
 
 降逆止呕,祛风散寒。
 
 适应症:
 
 恶心、落枕、发热、抽搐、咽痛等症状。
 
 21.迎宾香。
 
 
 位置:
 
 鼻旁五穴,在鼻唇沟。
 
 操作:
 
 用中指和中指搓,意思是搓到迎接香味。
 
 功能:
 
 当鼻塞闻起来不甜不臭的时候,按一下可以通鼻,
 
 它使香闻起来,所以它被命名为项英。
 
 适应症:
 
 鼻塞。
 
 22、小儿推拿需要知道的
 
 (1)普通媒体
 
 按摩介质是指:
 
 将不同剂型的润滑剂涂在按摩部位的皮肤上。
 
 该介质可以起到按摩和药物综合治疗作用,
 
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,
 
 它还可以平滑和保护皮肤,使操作灵活。
 
 一般来说:
 
 属于表证,常用解表药。
 
 如葱汁、姜汁、薄荷汁等。
 
 属于血瘀,宜选择活血化瘀的药物。
 
 如红花鸡油膏。
 
 如果属于热证,则选用寒凉药物作为介质。
 
 如薄荷汁、猪胆汁和淡竹叶。
 
 (2)常见的按摩手法。
 
 因为孩子皮肤娇嫩,气弱,
 
 因此,在用按摩治疗疾病时,应特别注意手法的运用,
 
 强调,柔和,渗透,
 
 要求轻、软、稳、实用。
 
 基本的操作方法是:
 
 推、揉、按、揉、捏,
 
 摩擦、保持、运输、揉捏、摩擦,
 
 捣、扭、刮、摇、拍。
 
 除了基本技术之外,
 
 医师也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的操作方法,
 
 这些操作方法通常使用一种技术,
 
 在一个或几个穴位上进行,
 
 因此,现在称之为;复合操作法;。
 
 (3)补泻的操作顺序和原则
 
 按摩要按顺序进行,以免遗漏。
 
 首先,应该使用轻手法,如推、揉和移动。
 
 后手法,如捏、捏、握等。
 
 先是头,第二个上肢,然后是下肢,
 
 最后是胸、腹、腰、背。
 
 用于儿童按摩的穴位,
 
 按其操纵操作可分为直线、
 
 和垂直旋转方向,
 
 补泻的原则可以根据运行方向来确定。
 
 直线方向
 
 主要是推捏法施于线性穴位。
 
 补泻的总原则是:
 
 往心脏方向推是补法,往离心方向推是泻法。
 
 来回推动,作为整平止泻的方法。
 
 一些非特定的点在子午线上,
 
 他们补泻和减泻的共同原则是:
 
 顺经络方向推补,逆经络方向推泻,
 
 来回推,弥补疼痛,缓解腹泻。
 
 旋转方向
 
 它用于揉捏、移动和摩擦。
 
 适用于面部和点状穴位。
 
 补泻的总原则是:
 
 顺时针旋转是互补,逆时针旋转是宣泄,
 
 双向轮换是为了补虚止泻。
 
 如果是两个左右对称的穴位,
 
 补泻的原理如下:
 
 向内旋转补充,向外旋转清除,
 
 双向轮换是为了补虚止泻。
 
 正常方向
 
 用于按、捏、握等操作,
 
 适用于点状穴位。
 
 补泻的原则取决于操作的程度,
 
 重手法为泻,轻手法为补。
 
 补疼止泻不重要。
 
 此外,
 
 也有一些穴位有特定的操作方向,
 
 不受上述增强和减弱原理的约束,
 
 比如推三关,清河等等。
 
 (4)禁忌症。
 
 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,效果好。
 
 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,如下:
 
 皮肤烧伤、烫伤、擦伤、裂伤、疥疮的人不宜局部按摩。
 
 有些急性传染病患者,如蜂窝组织炎、骨结核、骨髓炎、丹毒等,不适合按摩。
 
 各种恶性肿瘤、外伤、骨折、骨脱位患者不适合按摩。
 
 急性传染病患者,如急性肝炎、肺结核等,不宜按摩。
 
 患有严重心脏病、肝病和精神疾病的患者,要精心按摩。
 
 儿童疾病的病理特征决定了:
 
 儿童发病容易,传播快,
 
 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预后,
 
 因此,按摩治疗应由专业医生进行,
 
 如有必要,应采用内服药治疗。
 
 
